【廣告】
孩子3歲不說話,可能是語言發(fā)育遲緩
從孩子自身來說,孩子3歲了,還不說話,可能存在以下幾種情況。首先,孩子可能存在聽力問題。孩子聽不清也就說不清,更不用說模仿了。其次,不同孩子的智力發(fā)展各不相同,一些孩子由于智力落后,從而影響到語言的發(fā)展,導致孩子3歲不說話。后,孩子3歲不說話,也可能是語言發(fā)育遲緩。一般“語遲”的孩子,開口說話比別的孩子都要晚。從環(huán)境來說,孩子說話的早晚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受所處環(huán)境的影響。如果家人之間說話少,孩子就沒有一個語言模仿的環(huán)境。
鼓勵兒童看矯正師的發(fā)音動作
當兒童發(fā)單音困難時,矯正師首先應明確兒童的舌、唇、頜以及軟鵬的運動范圍、運動力量、運動速度、協(xié)調性和準確性的訓練已順利完成,才能進行正音訓練。正音訓練由易到難,根據(jù)兒童個人具體情況來選擇。兒童發(fā)音時照鏡子,便于及時糾正自己的發(fā)音動作。對于成年人使用真實語言,使其易于接受,對于矯正師而言,在此階段語音的建立比詞的應用更重要。鼓勵兒童看矯正師的發(fā)音動作,練習發(fā)[b]音。
假使表達性語言發(fā)展的主要目標
詳述法與擴展法是密切相關的,利用對孩子所試圖表達的內容做出較詳細的描述,這種描述往往是按成人的版本進行的。要注意,成人容易對孩子口頭表達內容進行擴展,但這可能超出孩子能力范疇的,所以必須仔細思考兒童口頭表達的內容,并以此設計一種語言版本,能使孩子達到預期的語言目標。假使表達性語言發(fā)展的主要目標是要讓兒童去理解生活環(huán)境中各種事物之間的關系,那么,內容的設計就必須考慮兒童本身的領悟力。例如教導孩子春天與樹木花草的關系時,就要考慮對“春天”這種抽象的事物理解是否是在孩子的理解能力范圍內,即孩子是否心里明白“春天來了,樹木、小草都綠了”。
孩子是否明白老師給出的范例
示范是指在某一情境中試圖向孩子展現(xiàn)出一種符合于該情境的語言表達方式。與模仿、擴展及詳述不同的是,其所示范的語言來源并不一定是兒童常說的。例如提供范例:與老師見面要打招呼“老師好”,離開要說“老師再見”。示范者提供上述范例不是期待孩子的立即回應,而是觀察孩子是否明白老師給出的范例,明白“老師好”的作用是用于見面打招呼,“老師再見”是用于跟老師告別這樣的場景。等到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景時,孩子就應該表現(xiàn)出的語言行為是“老師好”或“老師再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