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廣告】
魯昭公二十七年(公元前515年),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,孔子聽說后向齊景公求救,齊景公說自己老了,不能用了??鬃又缓脗}皇逃回魯國。
魯昭公二十八年(公元前514年),晉 魏獻子,舉賢才不論親疏??鬃诱J為這是義舉,在近處不會埋沒與自己親近而有賢德的人,在遠處不會埋沒受人推舉而有賢德的人,這可以說是仁義了。
魯昭公二十九年(公元前513年)冬天, 晉國鑄 刑鼎??鬃诱J為晉國的滅亡,主要是因為統(tǒng)治者沒有好的制度和法度。
魯昭公三十年(公元前512年),孔子已經(jīng)40歲了,孔子經(jīng)過幾十年的磨練,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,所以自稱四十歲不疑惑。
魯哀公十二年(公元前483年),孔子繼續(xù)從事 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。這一年冬天,孔子的兒子 孔鯉去世了。
魯哀公十三年(公元前482年),孔子已經(jīng)70歲了,稱自己這時候隨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規(guī)矩了。
身處亂世的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,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,使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,足見孔子無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稱號。這一年,顏回先他而死,孔子十分悲傷,感慨到昔日曾跟隨自己從陳國到蔡國去的學生,此時卻都不在身邊受教了。政治上的不得意,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(yè)上。孔子曾任魯國司寇,后攜弟子周游列國,入 東周向 老子請教。終返回魯國,專心執(zhí)教
“小康”社會的基本特點是:大道隱沒,“天下為家”,“各親其親,各子其子,貨力為己”,與這種貧富不均、貴賤不等相適應,產(chǎn)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、德,“以正君臣,以篤父子,以睦兄弟,以和夫婦”,“以立田里,以賢勇知”,相應地還要設“城郭溝池以為固”,由是,“謀用是作,而兵由此起”。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恒的主題,對于任何社會,任何時代,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,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。這種社會顯然沒有“大同”世界那樣,但有正常秩序,有禮、仁、信、義,所以稱為小康。這種社會實際上描述了“私有制”產(chǎn)生后的社會的“盛世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