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廣告】
少兒編程起源
少兒編程真正的起源來自于Logo語言、構造主義(Co1nstructionism)學習理論的提出者——西蒙·派珀特(SeymourPapert)教1授。派珀特教1授專門為孩子發(fā)明了自己的LOGO語言,應用到了教育領域,這樣就可以讓孩子可以通過編程的方式讓計算機程序變得看得見,摸得著。
西蒙·派珀特(SeymourPapert)
后來米切爾·瑞斯尼克(Mitchel Resnick)在派珀特教1授的編程語言的基礎上推出了新一代的編程語言——Scratch編程語言。這個語言解決了很多人對程序想學卻無從下手的問題,達到“不僅能讀還能寫得好”的境界。
米切爾·瑞斯尼克(Mitchel Resnick)
少兒編程究竟是學什么?
少兒編程并不是讓他們成為程序員,而是要學會編程思維(Computational
Thinking)。編程思維是計算機科學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,能幫助我們理清思維過程,忽略問題細節(jié),抽象定義問題,通過收集數(shù)據(jù),從而解決問題。
女孩能學編程嗎
為什么要讓女孩子愛上編程?瘋了嗎?編程不是要成為苦逼的程序猿嗎?還別說,大多數(shù)家長可能都還抱著這樣的想法。不過,這些家長已經OUT了!近一年,教1授少兒圖形化編程的機構,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,都如雨后春筍般的冒出來了。少兒圖形化編程主要指的就是由MIT教1授米切爾瑞斯尼克推出的新一代編程語言 – Scratch編程語言。Scratch語言不需要寫太多代碼,只需要像搭積木一樣把命令語句一塊一塊地疊加起來,計算機就會從上而下一塊積木一塊積木地執(zhí)行我們給的指令。
少兒編程并不是想讓孩子們都成為程序員,而是要學會一種編程思維。編程思維是計算機科學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,能幫助我們理清思維過程從而解決問題。不管面對多么復雜的問題都能分解成一個個小問題,找到問題之間存在的關聯(lián),從而想辦法將問題逐一解決,在這個過程中思維邏輯就顯得尤為重要,這就是少兒編程教給孩子重要的能力。就像喬布斯曾經講過的:“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學習一門編程語言。學習編程教你如何思考,就像學法律一樣。學法律并不一定要為了做律師,但法律教你一種思考方式,學習編程也是一樣的。
編程天然適合孩子學習
科學研究標明:6-12歲正好是孩子大腦發(fā)育的黃金階段,同時也是孩子從環(huán)境感知轉變到邏輯鏈接的學習階段。
編程語言更符合大腦邏輯思維,在孩子閱讀和理解文字同期,用可視化拖拽式游戲和程序教他們編程知識。代碼不再生澀難懂,如同“母語”一樣自然流利。
孩子不再沉迷于游戲
大部分家長會認為,編程會讓孩子太早的接觸電腦而迷戀上電腦游戲,其實,恰恰相反,編程告訴孩子們游戲是怎么開發(fā)出來的,游戲中的各種人物、場景、屬性等都將會以它們“原始”的樣子展現(xiàn)在孩子們眼前。
在VIPCODE,7歲學員完成的飛機大戰(zhàn)
孩子們的思想格局提高了,明白了程序員是怎么開發(fā)游戲的,讓孩子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去看待網(wǎng)絡游戲,避免沉迷游戲。
編程的可視化
可視化編程也越來越重要,所謂的可視化程序設計和Visual Basic或Visual C 并不同,支持可視化程序設計的IDE可以讓開發(fā)人員直接移動程序單元來建立流程圖和結構圖,然后直接做編譯或解釋,這一類的流程圖通常是以UML為基礎。
這樣的界面因為樂高的Mindstorms開始普及,一些公司也開始透過瀏覽器Mozilla和分布式程序設計(LabVIEW)往這方面努力。從1980年代1開始,可視化程序設計系統(tǒng)-Max,就是以類比合成器的設計為榜樣,同時被用來開發(fā)即時音樂演出軟件。
這種方法也被用在專業(yè)軟件,例如Openlab,這類的使用者需要完整程序設計語言的彈性,并不想要傳統(tǒng)的學習曲線。
可視化程序設計語言有另一個半免費和開放源代碼的替代品-Mindscript,具有加密系統(tǒng)和連結數(shù)據(jù)庫等等。